分封制名词解释,分封制名词解释历史

智普录 人气:1.26W

分封制名词解释:分封制是我国古代国君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。商、周时期,普遍推行这种制度。商代分封的诸侯有侯、伯等称号。西周灭商和东征胜利后,为了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的后裔,在“迁殷顽民”的同时,把周天子的兄弟叔侄及某些有战功的异姓贵族分封到各地为诸侯,以世袭的形式统治一个地区。

分封制名词解释 分封制名词解释历史

这种“封邦建国”的做法,是为了达到“以藩屏周”的目的。各地诸侯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,要承担镇守疆土、捍卫王室、缴纳贡物、朝觐述职等义务。春秋战国以后,历代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封,虽其性质不尽相同,但这制度除起了维护历代中央政权统治的作用外,也对发展边远地区的经济文化产生过一定的积极作用。

分封制名词解释 分封制名词解释历史  第2张

分封制的历史背景

武王灭纣以后,并不能把殷人势力彻底的铲除,于是就分封了纣王之子于武庚于殷,设立“三监”来监督,而齐、鲁、燕也被分到了成周(洛邑)之南。——稳定殷人的势力,巩固统治。

分封制名词解释 分封制名词解释历史  第3张

第二次的分封的背景是,西周处于一个十分危急的时刻,武王克殷二年,天下未宁而崩,而成王尚幼,且武王弟弟管叔难以当此重任,周公不得已只能奉成王以摄政。而这时候管叔没能了解周公的苦心,当时就不乐意了,加上之前受封于殷的纣王之子武庚的煽动,就和三监的人一起反抗周公了。